宣城:面对面,在“营商”中“赢商”

央广网   2023-08-29 02:06:17

“从春节以来的第一次调研、第一场大会、第一个活动、第一个周末政商恳谈会到现在,我们每天过的都是‘企业家日’”“每天24小时都感受到宣城不打烊、不打折的全链条服务”“营商环境优化,力度空前”……


(相关资料图)

提到宣城的营商环境,宣城市各大企业脱口而出一系列关键词。

去年以来,宣城市牢固树立问题导向,坚持为企办事就是为自己办事、企业发展就是地方发展,创新建立政商恳谈、政策落地、要素保障、疑难杂症等“四个面对面”工作法,全力打造最优营商软环境,在“营商”中“赢商”。

毫无疑问,当下的宣城活力奔涌,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沃土”、要素聚集的“磁场”、投资兴业的“宝地”……

政商恳谈面对面

变“单向联系”为“双向奔赴”

每月第一个周末,在政商恳谈会上不见不散,是宣城市和企业家心照不宣的约定。

今年初,宣城市创新设立“政商恳谈会”,坚持“做虚了就是形式主义,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久了就是竞争力”理念,为企业搭建畅所欲言、政企无缝对接的互动平台,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

如何畅所欲言?每月首个周末,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与企业家们围坐一堂,双方就像家人一样面对面沟通,敞开心扉说心里话,直来直去吐槽。会议召开前,提前一周在媒体发布公告,企业自主报名参加。

提困难、找对策、聊合作、话愿景,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针对企业提出的问题、建议现场答疑、现场交办。

恳谈不是“作秀”,而是要“作为”。

为此,宣城市对企业提出的问题,亮出了一套顶格受理、顶格协调、顶格推进的实招:实行“企业点单、政府接单、督查跟单、办结销单”闭环管理,让各位企业家的建议变方案、方案变行动、行动变效果。建立“123”企业诉求督办反馈机制,即第1天反馈问题,第2天交办相关部门或县市区,第3天向企业反馈解决问题情况或解决方式、路径,原则上1个月内办结且能快则快,按季度跟踪回访办理情况,防止反弹。截至目前,宣城市8次政商恳谈会共有109家企业反映167件问题诉求。目前,前7次政商恳谈会143件诉求已全部办结,第8次政商恳谈会24件企业诉求已全部交办,满意率均为100%。

恳谈会办得怎么样?企业最有发言权。

宣卫卫浴自动化生产线项目因故暂停3年,在第三期政商恳谈会后15天,通过融资解决了资金难题迎来复工。8月10日,宣卫卫浴产品还乘坐长三角地区首列卫浴专列从宣城销往阿联酋等地。“恳谈会让企业彻底重获新生,突破发展!”负责人皮国才由衷点赞。

皖南新维电机董事长潘维新在1月7日首期恳谈会上提出了“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建议。1月9日,市人社局即批复同意该企业为宣城首批博士创新工作站。3月,来自合工大的博士狄冲受聘为“科技副总”。潘维新很满意:“行动快、措施硬,效果超级好!”

宏润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项目总负责薛麒麟表示,第八期恳谈会上,市委书记李中提出将列出任务清单、措施清单、时限清单、责任清单“四项清单”,全力解决企业困难。这让大伙暖在心里,企业家信心百倍,都表示将继续投资宣城、深耕宣城,让企业与城市相互成就。

政策落地面对面

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

“以前在别的城市,不了解政策,看不明白,也不会申报。但在宣城,这样的烦恼不存在。”益佳通电池有限公司高级总监孙利民逢人就夸,在宣城,惠企政策直达企业。

孙利民的话,丝毫没有夸张。今年3月4日,益佳通向相关部门反映希望对企业上市进行指导。收到问题的第二天,宣城经开区、市金融监管局工作人员就上门向企业宣讲省、市和经开区上市政策,并根据《关于印发〈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助推企业上市(挂牌)和直接融资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对企业申报进行指导。3月7日,宣城经开区安排区属国有企业(开盛集团)与益佳通洽谈市场化合作。3月8日,宣城经开区、光大证券上门为企业规范化管理和上市准备提供专门指导。宣城经开区召开金融工作座谈会,重点对益佳通B轮融资提出合作方案。“正是在这样的‘政策找企业’服务模式下,公司产值实现连续3年超40%的增长率。”孙利民对高效的为企服务表示赞赏。

为了让惠企政策兑现更快更精准,宣城市着力从线上线下多个维度,全面发力。

——“带货上门”帮助申请政策。针对企业对惠企政策“找不到、读不懂、不会办、往返跑”等问题,聘请中介机构根据企业类型、生产经营情况和项目实施规划等,出具“一企一策”专项规划建议书,逐条逐项梳理帮助中小企业申请优惠政策。截至6月底,已帮助企业争取资金1.3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翻番。

——“挨家挨户”开展上市普查。组织专业机构对全市2388家重点企业进行资源普查,精准分级分类建立市级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上市企业投融资需求库、企业发债需求库、企业私募股权融资需求库等5个资源库,上市后备企业由52家增至123家,新增A股上市企业1家,市本级新落地7支基金规模达124亿元,比原有规模翻一番。

——“专家会诊”把脉政策动向。搭建政策解读平台,开办“敬亭大讲堂”,采取“专家作报告+干部上讲台”方式,案例式剖析政策。搭建政策研判平台,成功举办长三角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大会和中国光伏行业半年会,把握政策动向、产业发展方向。今年以来,全市签约新能源产业项目总投资838.9亿元,单体投资超百亿项目5个,加快打造“中国异质结光伏之都”。

要素保障面对面

变“单兵作战”为“团队协作”

如今,每个星期六,对于市自然资源等部门而言,是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已经形成常态化机制,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召集相关部门,准时召开民营企业土地要素保障会商会,对符合产业政策的民营企业项目用地,计划指标应保尽保、优先受理、高效办理,为企业建设项目提供“全覆盖”、审批过程“全链条”的土地要素保障服务。

“点对点落实,实打实办理,服务效率快到起飞!”泾县的安徽泰拉尔泵业有限公司参加今年第一场“周六”会商会后,立刻体验了“验收即拿证”的高效率。

原来,当天上午,在“周六”会商会上,市自规局等部门远程办公,对企业厂区工程规划核实部分材料实行容缺办理。当天下午,泾县自规局就颁发了《建设工程规划核实合格证》,并明确不动产登记与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同步发证。“这极大节约了我们的时间,帮助我们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

土地供应是投资环境的“晴雨表”。截至6月底,“周六”会商会已召开21期,集中研究了50个项目土地、林地要素保障事项,解决33个要素保障问题。

金融是持续强健产业的源头活水。近年来,宣城市整合部门、银行、高校等各方力量,建立要素保障协同联动机制,引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让企业发展“如鱼得水”。

宣城市在金融扶持中,改变以往对企业一味奖补方式,创新建立“一链两行多企”对接机制,建立“1个产业链+1家主办银行+1家主办投行+若干链主企业、链属企业”的对接模式,批量精准对接链属企业融资需求。如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新能源产业链链长,明确由华晟新能源等为链主企业,市工商银行为主办银行、国元证券为主办投行,推动链主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链延链拓链补链。

在做好引才聚才中,宣城市创新推出“引人才送住房”等优惠政策,今年已引进各类人才1.8万人。同时,推行“政聘企培”人才引进新模式,通过“编制吸引、政引企用、联合培养”形式,将引进人才派驻重点产业企业培养锻炼2-3年,期满后人才自主选择留企或到事业单位工作,先后引进93名重点高校毕业生派驻23家重点产业企业培养使用。建立健全“校企双聘”用才机制,从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选派21名教师和科研人员赴重点企业担任“科技副总”,解决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各类要素保障得力,各大项目建设步伐自然加快。目前,宣城市开工项目由签约转化为开工平均耗时157.81天,投产项目由开工转化为投产平均耗时287.37天,分别较全省平均水平快31.5天、23.35天。上半年,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协议投资额和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均实现翻番,签约落地5个百亿、5个50亿元以上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

疑难杂症面对面

变“办不成事”为“办得成事”

4月初,宁国市民陆维到该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液化石油气充气站迁址手续,因属地权限问题,被告知无法办理备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向该中心“办不成事”窗口里的“首席问题官”反映。收到问题后,“首席问题官”随即与相关部门进行联系,经过发函请示上级部门后,立刻得到了办理授权。

从无法办理,到办理完成,前后仅用了1个小时。宁国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向记者介绍,设立“办不成事”窗口,推行“首席问题官”制度,就是让专人负责“办不成事”的原因研判、协调处理、跟踪督办、解释答复,推动反映问题办得成。

从“办不成”到“办成”“快办”,目前,全市已经设立了969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会商联办机制。在全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8名“首席问题官”和174名“问题专员”,分别由政务服务中心和各进驻窗口负责人担任,确保群众办事不白跑、不扑空、不难办、有人帮。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市政务服务中心还探索建立了“兜底服务”窗口,除企业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疑难事项和复杂问题外,还为本级中心(站)已设专窗之外的所有事项和不涉及本级中心(站)审批事项的诉求提供兜底服务。简单来说就是,这又是对“办不成事”窗口的一次升级,确保群众和企业反映的所有问题,形成“一口”受理、交办分办、效能督办、闭环管理。目前,“办不成事”等窗口已累计解决企业、群众反映问题338件。